2018年12月25日下午3点,“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53美术馆如期举行。此次论坛是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二次活动,由广州53美术馆和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共同承办。此次论坛得到了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先生的支持与肯定。
嘉宾合照
本次论坛是广东省民营美术馆界的一大盛事,可谓群贤毕至。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先生,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先生,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黄继谦先生,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鲁宁先生,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馆长方旭东先生等艺术界的专业嘉宾,以及广东地区三十余位民营美术馆的馆长出席此次论坛。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和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鲁宁共同主持了本次论坛。
论坛主要着眼于三个议题:1、困局与机遇: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民营美术馆;2、协作与互助:民营美术馆如何开展馆际合作;3、个性和特色:民营美术馆个体形象的塑造。
论坛伊始,首先由本次论坛总顾问梁江先生作了主题发言,就美术馆的定义、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业态、美术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以及美术馆与展览策划等方面为本次论坛提供了学术背景话题。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发言
一、美术馆的社会意义
梁江:美术馆跟我们文化诉求关系很密切,生存不是艺术,生活才是艺术,生活没发展到一定的层面上是谈不上美术的。什么是美术馆?实际上国际上被称为艺术博物馆,多是非盈利模式运作。所得资金收入应再投入文化,用于美术馆学术之需,用学术名义、社会化力量来推广艺术,不应直接谋取经济利益,不能以卖艺术品的目标来推介艺术家,文化价值要获得社会认可,要远离商业利益概念。
本次论坛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陈赟冰指出:美术馆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公共教育的重要窗口,民营美术馆更以其开放性、灵活性为成为大众文化活动的新兴阵地。广东省作为经济文化的先锋更是民营美术馆发展的重镇,时至今日,广东的民营美术馆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在逐年攀升。
黄继谦:作为一个美术馆来讲,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动地区的艺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甚至是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是很高的要求。
二、民营美术馆发展现状
皮道坚:民营美术馆是非盈利的,最起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从事民营美术馆的工作,我想都是一些有文化理想、有情怀的这样一些社会人士,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既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非营利性的,它的生存就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今天是市场化的时代,什么东西都要钱。要坚持下去,除非背后有很大的财团、地产商来支持,不这样,作为民营美术馆,要维持正常的运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馆长方旭东发言
方旭东:民营美术馆有自身的优势,如人脉广泛、资源丰富、机制灵活,现在有些民营美术馆做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接近体制内的美术馆,甚至超过了体制内的美术馆。当然,民营美术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如发展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等等。
针对国外美术馆有些使用“画廊”(Gallery),有些使用的是“美术馆”(Museum)。爱艺美术馆馆长吕大江提出疑问:很多年以前争议过,画廊跟美术馆有什么区别?今天听了一下,大家跟我的想法不太一致。我认为在民营美术馆序列里面,画廊跟美术馆是重叠的,不应该有分界线,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是我在翻译我美术馆英文的时候有这个感觉。我自己找到两个翻译的方法,到底该用哪个?
对于吕大江先生提出的疑问,胡斌指出:说到国外美术馆的英文,Gallery跟Museum都有使用,但是这个不是说他们两者是交叠的,如果定性为美术馆是有严格的制度,对于卖画还是很谨慎,还是不等同于画廊。国外美术馆也会有极少量,为了拓展再买新的更重要的作品,会把之前的定位可能不是很吻合、没有很重要的作品卖掉一点,这个卖的也是很艰难,他要通过讨论、评审,卖了以后还引起很多争议,我的看法是这两者区别很大,不完全是做画廊的事情。
三、为什么成立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
方旭东表示,广东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活跃,现在有很多有社会担当的成功企业家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做一些事情,他们投资建设美术馆,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造福人民,这是广东新时代的新气象。“我们成立‘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的初衷,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总结有益的发展经验,逐步规范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整合各个馆的优势资源,加强各个馆的交流与合作,为民营美术馆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陈赟冰:在基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背景下,民营美术馆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聚焦民营美术馆可持续发展问题,并试图探索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机制,以期激发民营美术馆同仁们更多维度的思索与尝试。
黄继谦:从形式上,我觉得这个论坛对于促进广东民营美术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借用这样的论坛,除了可以进行展览各个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里面交流我们各自的状况和各自的问题,还有各自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可以互相有一个促进,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营理念里面吸收为自己所用。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方阵,实际上后续还可以变成一个微信或者网络上的平台,进行更多的信息发布,展览的信息,艺术家的作品,经营当中艺术的探讨,这个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这个平台可以做很多研究工作,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各位艺术机构管理者,我们面对的都是各自不同的情况,各自不同的资金来源,不同经营状况,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观众甚至市场。
四、应如何发展民营美术馆?
在谈到如何发展民营美术馆发展的问题,梁江提出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的新观点。他指出,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就是民营美术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资金来源、如何“造血”,所谓“造血功能”就是美术馆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自己养自己,实际上文化是需要投入的,文化需要社会来关注,需要扶持的,指望文化自身造血去养活自己,甚至指望文化去赚钱,我觉得这个认知可能是这个以前的,并不符合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对它的要求。
民营美术馆发展,社会要给予各方面的扶持,给它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就包括社会不一定要求他本身去挣钱不要求他本身“造更多的血”,而且希望大家把各种资源也包括这个物质的资源投入到发展文化上去,这样文化才可能在精神层面上提高我们生活品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个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方面,它能够做更多的还更有意义的事情。
著名批评家皮道坚
对于如何经营民营美术馆,皮道坚肯定了梁江先生提出的“学术性对于美术馆的重要性的观点”,他表示:如果民营美术馆要发展要创造,学术是第一位。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力找好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当然民营美术机构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聘请专业的学术人士为他们工作,但是社会的资源是可以借用的。我了解到办得好的民营美术机构,背后都有在学术上很有造诣、很有学术眼光的人来给他们做参谋。这样的条件是很容易去创造的,因为真正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他们并不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想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学术,有学术的引领。
广州美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发言
胡斌通过比较公立美术馆与民营美术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指出“民营美术馆在学术定位的自主性上更强”。他还指出:评价一个美术馆的级别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藏品,藏品方面公立美术馆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营美术馆在这方面就会有很大的缺陷,当然有的民营美术馆财力比较雄厚,藏品也很客观,也有针对性的收藏某一类型的作品。但在总体上民营美术馆收藏这方面是有缺陷的
同时胡斌也指出:现在国际上美术馆的形象也在进行转变,以往特别强调这个美术馆藏品的问题,就是说你没有好的收藏就不能成为好的美术馆,这个概念其实正在日益被打破。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黄继谦发言
黄继谦则从具体从几方面讲述了民营美术馆经营的几点建议: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里面很多的想法、观念都对工业制造的各种设计、产品的研发有很好的作用,民营美术馆或许可以从这里面找到跟企业进行合作的可能性。第二,研究市场需求,对一些特别的艺术展览进行售卖门票。第三,对于一些有学术价值、有特色的展览可以寻找获得国家艺术资金资助。第四,树立自身展馆的学术形象,获得更多资源资金支持的可能性。
中央美院博士、广州美院教师鲁宁发言
鲁宁:2016年,UCCA和尤伦斯基金会发布联合声明,表达“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其个人艺术收藏托付于新主”的愿望。2017年,尤伦斯艺术中心正式易主。国际博物馆业在资金压力下整体也呈现出颓势,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全球同此凉热。未来可供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已经不多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经营和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尽管中国当代艺术还处在衰退的漩涡之中,但我们也意识到这也是一个机遇,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广东省的民营美术馆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所以谁可以及时抓住当代发展的新方向,就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发言
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在谈到民营美术馆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机制的建设,一个是人才的体系。很多美术馆是从高校的建设到艺术的培养,我们在学科建设上不是很完整的面貌跟情况,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除了学术跟艺术的专业人才,经营的人才也是很关键的,不管是艺术空间还是企业,应该整体地看待问题,对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的目标和发展路径,以及对我们的政策环境、客观条件,我们自身的发展路径怎么样做分析和调整,这需要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方面专业人才共同努力。
五、民营美术馆运营案例
在本次论坛中,53美术馆、E5艺术馆、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十香园草堂、艺海堂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分别就自身的经营经验作了分享。
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发言
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53美术馆定位是广东第一家当代民营美术馆。一个是定位当代,一个是立足广东,并且尽量引入国际,主要倾向的是推动70后年轻艺术家的思路,也是包括建立整个收藏系统的建立,从2018开始,53美术馆加大与虚拟这块的结合,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虚拟的方式观看到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互联网+”的新型文创产品受到了业界的肯定与支持。
E5艺术馆馆长方旭昌发言
E5艺术馆馆长方旭昌:我们企业更多是做文化策划服务上的事务,所以E5艺术馆的定位是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来,潜力巨大,美术馆可以借力。例如展览可以通过虚拟的美术馆进行一个沉淀,同时经营文创产品。
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总顾问梁江: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试图以民营美术馆来做公益的事情。在展览策划方面,侧重学术性和公益性,尽量弥补体制内的公立美术馆的缺点,我们关注一些很新的题材,做成了一系列特色的品牌展览,像“南方家园”是聚焦于广东农村题材,表现农村的变化,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粤先锋”是探讨年轻的实验性的艺术探索,把他们的作品集中起来,体现一种趋向,“群贤毕至”则是关注广东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动态。
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33当代艺术中心创办人为公共交通背景的资方,在学术方向上挑选了和资方背景有关联的叙述方向,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和城市化有关系的课题。
十香园草堂馆长黄浩深发言
十香园草堂馆长黄浩深:十香园刚开始作为岭南画派的教学和培养机构,后来拓展了一部分做展览的功能,做传统的精品学术性中国画展览,将艺术培训的学费一部分经费来经营美术馆。
艺海堂美术馆馆长吴国强发言
艺海堂美术馆馆长吴国强:我们美术馆运营了10年,主要定位于40年代、50年代、60年代艺术家。我们机构的团队服务了艺术家和我们的收藏家,同时把展览的项目分享给我们的收藏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通过展览策划项目建立、提升我们机构的资源,在艺术展览项目上的投入让我们对艺术品转换为艺术商品的价值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