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注册
图片展示

书法艺术的七个问题(中):书法的主要特征

作者:梁江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17 09:01:21 来源:新石湾美术馆

文/梁江


书法中还有哪些重要艺术形式因素?

有些人以为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也就是书法的内容,这显然是不准确和不全面的。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书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它是形、意、神整合一体的。书家通过笔道,从富于张力的书法艺术意象中传达出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审美意趣,观赏者则由此获得感染或感悟。所以,说到一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应当是指形、意、神诸要素综合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上面所述用笔、结体、章法的结构要素和应用规律,是展现书法艺术美的基本手段,主要是属于形式层面的,但它们并非全部。下面,不妨就书法艺术的另外一些重要因素再作分析。


商   甲骨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传统书论略有涉猎者,大都知道唐人陆希声所说过的“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法”。这五字法,是毛笔执笔的标准之法。如此,指实掌虚,则可得五指之力,运转容易,笔锋中正,字迹也圆满得势,我们今天提笔写字,也非如此不可。由此一点,也不难明白古人对用笔之法确乎深有体会。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许多说法——笔断意连、悬针垂露、计白当黑、万毫齐力、一波三折、银钩虿尾、绵里裹针、屋漏痕、折钗股、锥划沙,等等,还有公孙舞剑、担夫争道等典故,形象化又精辟之至,里面无不包含着历代积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它们既是一种表现方法,是后世一致遵循的“游戏规则”,又成了一种美学标准,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笔法的要义,是在驱毫运笔时通过轻重、畅涩、迟速、偏正、曲直、转折、收放等方法,使线条笔划出现合目的性的丰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应体现出相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唐人张彦远评张僧繇、吴道子之画,有“笔不周而意周”之语,所说的便是因用笔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指向性的势能和意绪,这已经超越具体的笔迹而跨入精神层面了。

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感。笔画点线可以有刚柔、断续、轻重、快慢的种种区别,但同样需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力度。用笔要克服迟疑,力戒轻飘浮滑。所谓“入木三分”,所谓“力透纸背”,正是这一要求的形象化表述。笔势是一种张力和气势,“笔不周而意周”,是笔迹虽断,但其势浑然一体。有笔力才有可能形成气势,而笔力、笔势则表现了书写者的感情、个性和审美意趣等,这就接近了西方文论中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我们所强调的“笔意”,当是这种透过点线笔画而折射出来的“意味”,它是打动欣赏者的关键所在。


秦  《石鼓文》(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法、笔力或笔意事实上都不是直观的,观者能直接看到的只是纸上的笔道墨迹。从书法艺术审美欣赏的角度看,除了上面已说及的几种要素,还有墨法的运用、纸张材料和装裱形式等,这些都是书法艺术品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它们同样很为欣赏者所关注。

墨法,或称用墨,也早为书法家们所重视。东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便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光有筋骨固然不行,但写成笔画臃肿、丰肥如猪也是大毛病。中国古代画论中有“骨法用笔”一说,在这里与墨法配合,恰好为骨肉匀称作一注脚。

笔毫有燥润干湿不同,墨色有焦枯浓淡之别。在具体的运用中便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积墨等方法。古人论用墨用水方法,有以“血法”“肉法”称之的。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说,“字之肉,笔毫是也”。“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是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由此看来,“血法”“肉法”是用墨用水的具体技法。水的多寡、墨的浓淡、笔道的肥瘦粗细都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效果。从它们的重要性而言,确乎不亚于血与肉。不过,这里对淡墨的论评似乎有失公允。淡墨,古人作书多采用之。元代赵孟頫指出:“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董其昌对墨法多有心得,他说:“磨墨须奢,用墨须俭,渍墨须涂,用墨须浅”。与他的作品相印证,可见其喜用浅墨,乃至在一字之中浓淡互用、彼此渗透的特色。清代人传“浓墨宰相,淡墨探花”,说的乃其时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独好淡墨的区别。至近人吴昌硕作字,却专尚焦墨,墨浓如漆,另具一格。可见,墨之浓淡,本身並无高下之别。要紧之处是怎样应用,用得如何而已。


北魏  《石门铭》(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书法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历代书法家又十分注意克服某些弊病。人们所熟知的“八病”——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都是以直观的实物形态作类比,使人明了作书应避免的各种败笔。明代唐岱《绘事发微》说:“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这些说法,都表明了要求书写者务必深入认识和把握笔性、墨性、纸性,达到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们的高度。

北宋  苏轼  行书《寒食帖》(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艺术的书法,主要特征是什么?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追问书法的存在理由,找出它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

一切艺术的特性和本质,恐怕都可以从其表现手段的角度入手去探寻。书法之写意寄情的艺术表现手段,是以毛笔和墨作用于纸上,通过汉字点线形态的变化组合,从而构成黑白对比鲜明的视觉形象。书法线条律动的感觉有如音乐舞蹈,在优美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往往能传达出书法家的意趣和情感,使观者获得悦目赏心的艺术享受。试比较一下,音乐的元素是声音,舞蹈的语言是人体动态,书法则以轻重徐疾的线条墨迹为载体,但三者却不乏相通之处。另外,若再与再现性的绘画相比较,书法创作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显然是抽象性的。书法的基本素材是文字,书家笔下的笔划点线各具形态,千态万状,但它们的共同基点是汉字固有的结构而非某种具体的物象。

但,书法的所谓抽象,其艺术形象又是可视的,有形的。一般说来,书法作品中小至每字之结体,大至通篇之章法,都要像音乐一样讲究章法、节奏和旋律。在注重个体特质的时候,还要强调整体的配合呼应,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所谓“违而不犯”,是既不乏独特性和灵活性,又能不损害整体的和谐性。“和而不同”则强调在和谐统一之中容纳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多样统一之中追求变化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书法与音乐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节奏和旋律来传达情感的。而且,它们塑造的可视或可听形象,都是由现实世界中升华出来、抽象出来的,并不是对自然状态的模拟。书法的奥赜,乃在于它以静止的、无声的形象体现出在时间向度上流动的视觉节律,让人能从中体验到某种如同聆听音乐一样的乐感。这种特征,便使书法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神韵。而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唐)张旭 《古诗四帖》(局部)


历代书法家对于书法作品的创作,最为推崇灵动自然的意趣,以天机流淌、无法乃为至法为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东晋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用笔婉转含蓄,结体匀称合度,通篇一气呵成,透溢着恬适雅淡、雍容平和的韵致,可以想见王羲之挥毫作书时神采飞扬、有若神助的飘逸姿态。《兰亭序》的书风与文字内容融为一体,对之使人心荡神驰,令人想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春光。这种艺术上的完满和完整,缘于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虽然,文字内容不等同于书法的内容,但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它们的和谐统一更能深化书法的意境之美。其相得益彰的关系,恰如动人的乐曲与内容妥贴的歌词一样,因为天衣无缝的配合会大大增添感染听众的魅力。

南朝著名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神采,既指作品的体势气象,指作品整体的艺术张力,其中还包括书家的精神个性。在前面,我们曾说到西汉扬雄《法言• 问神篇》中“书,心画也”的名言。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心”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相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人的全部内在精神活动,如稟性、气质、意志、品格、情感、思维、意绪等。每一个具体的人,精神世界又都是不同的。所谓书法的风格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即书家的生命个性。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而它早在汉、晋时代就已为我国的书家撷出,实在是相当不简单的。


(唐)褚遂良 摹《兰亭序》


书法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用点画线条塑造出诉诸视觉的节律形象。通过线条的刚柔曲折,运笔的轻重缓急,笔触的迟疾畅涩,结构的平正欹侧,体势的开合收放,章法的疏密虚实等,在各种要素的整合关系之中,构成一种合力,由之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心理节律和情感意象。点画线条的不同质感和它们的空间结构形式,或粗犷,或含蓄,或恬静,或俊逸,有时苍劲古拙,有时险峻峭拔,有时酣畅淋漓,有时疏朗凝练,等等,这些实则是观者在欣赏活动中相应生成的美感。由此不难明白,书法艺术是由点画线条的节奏和旋律构成的,以抒情写意为基点,兼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特征的视觉艺术。


(本文作者梁江,系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

文章推荐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 —12:00  14:00  — 18:00 (17:30后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

     (如遇国家节假日或者重大活动,开放或闭馆另行通知,具体敬请留意“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公众号)

 

 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莱翔路1号

 

 电话和邮箱

       0757-82789340 

       newart@126.com

版权所有: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粤ICP备20046975号      技术支持:佛山微快信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